今天在找脾胃相關的中醫


解釋,剛好看到這三篇


雖然不是完全相同


但是其實很多都是


有相關的,所以請大家


可以參考一下為什麼我常


提到脾胃還有腸胃機能


 


異位性皮膚炎




























































1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看起來有哪些?
   

異位性皮膚炎跟蕁麻疹,依照我們中醫學裡面所說,就是濕氣太重,十四歲以下的異位性皮膚炎,就是濕疹,通常手腳都有一粒一粒好像紅豆冰那樣,一直吃藥都不能醫好,要等到夏季過了,開學到十月份之後通常就會比較好。
  如果是蕁麻疹的也是會癢,還會長一點一點的,甚至就是用手捏一下它就有痕跡,或是抓一下就會有痕跡,這種症狀就是蕁麻疹。這種病症是怎麼吃藥都好不了,因為這種病是從鼻子過敏引發的鼻涕倒流所引起的,鼻子裡面組織胺流到胃腸裡面,所引起的症狀,因此這種病在坊間,無論是中醫西醫,或者是西醫師中醫師開藥時,大部分都是以抑制為主,並沒有辦法治療的非常妥善。


2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就是我們鼻子裡面有分泌組織胺,這些組織胺往內倒流,流到食道之後,接著就流到胃跟腸子裡去。這在中醫學中稱之為,脾濕,所謂濕,就好像一口井,井邊水很多,我們就要打水,時間久了之後就會有青苔,而濕就會引起我們皮膚不好,就會引起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皮膚太濕了,太濕就會引起這樣。根治的方法則是要從鼻子過敏的方向去治療,讓鼻子分泌組織胺之後不會倒流到腸胃去,就可以根本治療了。
   
3

哪些人會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與蕁麻疹的區分,主要是以年齡來作為分隔的,十四歲以下的就是異位性皮膚炎,而十四歲以上則是蕁麻疹。這種病症與性別並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如果有鼻子的問題的話就會發生。十四歲以下的年齡層,有許多人腳都會生紅豆冰,會一顆一顆怎麼怎麼治也治不好,其實那是鼻子的問題,把鼻病醫好了,一粒一粒的紅豆冰就好了,腿也就變的美美的。
  

 


4

異位性皮膚炎如果不治好,會產生哪些併發症?


   異位性皮膚炎如果不趕快治療好的話,除了自己受罪之外,更糟糕的是鼻病的問題也無法解除,因為鼻病是不會自然痊癒的,它只會一直惡化,變成其他更多更嚴重的鼻病,如果放任它惡化下去的話,到時候只會加深治療的困難,以及自己的痛苦。
   
5

鼻病與異位性皮膚炎的關係為何?


    主要是鼻子分泌的組織胺,或是鼻竇裡面的膿液,這些組織液中含有許多毒素,當他流往胃腸裡面走就會產生問題,因為中醫學裡面胃是主肌肉的,這些組織胺流到胃跟腸去,所以導致我們的皮膚就會產生影響了,引起濕疹的出現,所以在治療時的方向,以健脾除濕的方向走,很多皮膚病都這樣就痊癒。
  
6

中醫療法如何治療鼻病所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


   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跟蕁麻疹,有很多都是長期鼻病引起,例如有鼻中隔彎曲導致鼻涕倒流,就從鼻中隔彎曲去矯正,使其鼻涕不倒流,有的是肥厚性鼻炎腫脹,遇到冷空氣就會分泌組織胺,往食道裡面走,引起胃腸的問題,雖然不會脹氣、腹瀉、和腹痛,但是卻產生濕疹、蕁麻疹等病症。
  因此治療時,就從鼻子的黏膜腫脹處敷藥,讓他不腫脹、不發炎、不分泌組織胺,異位性皮膚炎以及蕁麻疹就好了。
  而從我們臨床經驗當中,確實有很多類似個案就這樣痊癒了;一方面外敷治療鼻子的藥,一方面服內服中藥,經過一兩個月、兩三個月之後,這個問題就解除了。

 


 


 



 @@@@@@@@@@@@@@@@@@@@@@@@@@@@@@@@@


@@@@@@@@@@@@@@@@@@@@@@@@@@@@@@@@@












2008-06-24
天熱皮膚癢到受不了?中醫治療有妙招!




端午過後,白天氣溫明顯升高,最近經常大雨滂沱,這種天氣對體內素有濕熱的人是皮膚病好發時節,近日門診中因濕疹搔癢前來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多。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外觀皮損呈多形性,可為紅斑、小丘疹或是混合性,濕疹的英文名稱Eczema意指「哭泣的皮膚」,就是形容患者皮膚上會出現濕潤紅色的特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賴姿吟說,劇烈瘙癢是濕疹典型症狀,且易覆發,常因天氣變化或接觸到過敏原而引發,故病程多呈慢性化。患者常因夜間癢甚而影響睡眠,造成身心上許多痛苦。

她表示,濕疹通常在兒童五歲前出現,有部份人可能會在青春期後痊癒,但乾燥和發癢的皮膚通常會陪伴一輩子,氣喘、鼻過敏和濕疹也往往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

統計上,全球10%〜15%的成年人及12%〜25%兒童患有濕疹。其中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但女性的症狀往往較為嚴重。

濕疹發生原因很多,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誘發。內在因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氣候、空氣、食物、環境中致敏物如花粉、灰塵、動物毛、清潔劑等。

賴姿吟表示,中醫沒有“濕疹”病名,但根據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奶癬”、“旋耳瘡”、“四彎風”、“繡球風”等病名記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兒濕疹”、“耳周濕疹”、“異位性濕疹”、“陰囊濕疹”等,全身性皮疹則稱為“浸淫瘡”。

中醫認為濕疹主要是風、濕、熱引起。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中概括了濕疹的病因病機是:“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由於先天體質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導致脾虛濕困,濕鬱久易化熱,進而耗血傷陰,化燥生風。由於濕邪黏膩重濁,故病情遷延,反覆發作。

中醫治療濕疹,辨證論治基本上分為三型:
1. 濕熱型: 相當於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患部皮膚潮紅掀熱腫脹,繼而紅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有滲出液,劇烈搔癢。常因搔抓造成繼發感染,行成小膿疱。患者有身熱心煩,口渴欲飲,便秘,小便黃等症狀。此因濕熱互結,發於肌表。治療以清熱利濕,袪風止癢為主。常用方劑為消風散、龍膽瀉肝湯。常用藥物為黃芩、黃柏、苦參、金銀花、土茯苓、牡丹皮、白茅根、蒲公英、澤瀉等。
2. 濕阻型:常見於亞急性濕疹。皮疹以丘疹或小水泡為主,潮紅較輕,水腫明顯,搔癢抓破後糜爛滲出液較多。患者常伴有身倦乏力、胸脘痞悶、腹脹、納差、大便軟或溏等症。此為脾虛運化失職,濕阻於內。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為主。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藥物如薏苡仁、白朮、蒼朮、滑石、豬苓等。
3. 血虛風燥型:多見於慢性濕疹,病程日久,皮膚粗糙肥厚,有明顯搔癢,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苔癬化及色素沉著。患者多伴有身倦乏力、頭暈、下肢沉重等症狀。此為血虛風燥,肌膚失癢。治以健脾養血,祛風潤燥為主。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常用藥物為當歸、丹參、生地、白芍、茯苓、白鲜皮、蛇床子。

在日常生活預防及調理上,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如油漆、洗潔精、橡膠等。也要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曝過度曬陽光、熱水燙洗、用力搔抓等。衣著以棉質為佳,要寬鬆通氣利於排汗。

飲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避免辛辣剌激物如濃茶、咖啡、酒、菸、辣椒等。注意腥發動火及致敏食物,如蛋、牛奶、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等。此外,要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宜適度運動,增加免疫力。

她提醒說,有濕疹的人夏季宜多食綠豆薏苡仁湯。《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性味甘寒,治痘毒,利腫脹。”故知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暑功效。而薏苡仁“味甘,性微寒,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故知薏苡仁有健脾滲濕,除痺止瀉,清熱排膿功效。煮綠豆薏苡仁湯時,最好不要煮到綠豆皮破豆爛湯濁,清熱效果會打折扣,且不宜太甜,不要吃冰鎮,要稍退冰一下再吃,以免傷腸胃助濕,反而使症狀加重。

夏季悶熱多汗,濕疹患者也可用中藥汁外洗患部緩解不適。皮膚沒有潰爛感染者,可以洗後塗上中醫紫雲膏,有止癢效果,對慢性濕疹尤有效果。

外洗方:
[洗方1]: 馬齒莧(鮮品)250g,洗淨,加水2000cc,水沸後,繼續煎煮10分鐘去渣,放涼後以藥汁外洗患部,適用於急性濕疹。
[洗方2]: 苦參、白癬皮、地膚子各30g,洗淨,加水2000cc,水沸後,繼續煎煮20分鐘去渣,以溫藥汁外洗患部,適用於濕疹搔癢,無感染者。
[洗方3]: 土茯苓、蒼朮、黃柏各30g,洗淨,加水2000cc,水沸後,繼續煎煮20分鐘,去渣,以溫藥汁外洗患部,適用於亞急性濕疹,有滲出液者。
[洗方4]: 當歸、何首烏、荊芥穗各15g,洗淨加水1000cc,水沸後繼續煎煮20分鐘,去渣,以溫藥汁外洗患部,適用於慢性濕疹。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賴姿吟】


@@@@@@@@@@@@@@@@@@@@@@@@@@@@@@@@@@@@@@@


@@@@@@@@@@@@@@@@@@@@@@@@@@@@@@@@@@@@@@@


其他] 起床後 喝一大杯溫開水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轉貼]
起床後 喝一大杯溫開水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多人早晨一起床,不管渴不渴,在還沒有吃東西之前,就先喝一大杯溫開水,
說是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清洗腸胃道,以排出體內的髒東西;
更有許多醫師強調,多喝水有益無害,其實這習慣並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中醫的生理學認為,水喝進來後,首先到達脾胃,
由脾胃負責整理消化後,送到需要的地方,或儲存起來,多餘的水分就透過膀胱排泄掉。

脾胃之五行屬性中、戊土與己土,土雖能制水,但土又惡濕,
如果土氣旺,脾胃機能強,則不論喝多少水,都能順利輸送到全身,或利用、或排掉。

反之,脾胃運化機能不好的人,不但過多的水分無法有效地輸送到該去的地方,
反而會滯留在中焦(即脾胃的部位),剋伐脾胃升發之氣,特別是早上剛起床時,
身體各項機能尚未完全甦醒,脾土也未開,突如其來的大量水濕,傷害會更大,
時間久了,就成為一般人稱的「脾濕」。

「脾濕」的主要表現是以消化機能障礙為主,可以見到腹脹氣、食慾不振、大便軟溏或不成形,
早晨起床,眼泡浮腫。盥洗照鏡子,會發現舌苔又白又厚,平日倦怠,甚至身體沉重等症狀。

輕微的脾濕症狀,可多吃四神湯煮小肚,素食者可直接用四神湯煎服,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也可以常常按壓足三里、合谷、陰陵泉等穴,都有幫助。

一般中藥方劑像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平胃散等,對於典型的脾虛濕侵都有不錯的療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rry127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