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仔 & 毛囊炎





文章分類:未分類資料夾

2009/01/16 09:25



這星期二中午因為我的疔都無法痊癒,


於是我跟大家一樣在網路上面爬來爬去的,


剛好看到疔子就是毛囊炎,必須吃抗生素等等的文章.


還有看到長在臉上的大疔很危險,


於是我馬上打電話到陳育瑩醫師那邊的診所,


趁他中午看診快結束了衝過去,


他摸摸疔子說:: 沒錯!是疔子要吃藥要吃抗生素,


如果這個抗生素對這個菌有效三天就很明顯,


吃完就不必再去.


如果沒有效要換藥,今天剛好第三天,


我感覺不出來有變好,所以今天還要再去一趟.


醫生說的確跟我吃了上火的食物有關,還有


抵抗力差,壓力大,等等問題都會引起.


他說平常每個人皮膚上都有這些菌,


如果身體不好的時候他就會發炎了,


今年對我來說真的不太順利啊~


 


不過朋友說得對!!是我自己太不自愛了~


亂吃!  像那些非常禁忌的食物是一點都不該碰的,


我都忘記以前的慘烈教訓了......


下面順便貼上來給大家參考.


西醫把皮膚的細菌感染分為folliculitis、furuncle、carbuncle、cellulitis、abscessw等,
然後就沿用一些中醫的古病名來命名。但古代「癤」、「疔」、「癰」等字也是廣義
的病名,各自包含很多疾病,且相互之間還有重疊的地方,造成英文病名翻譯成中文
病名時,沒有合適的病名可以使用,如硬要套上古病名,常使英文病名與其翻譯的古
病名兩者代表的疾病不莖吻合,造成中西醫之 間的困擾。現就筆者整理所得,略述
一二:

當細菌侵犯毛囊造成毛囊及其周圍發炎時,西醫稱為furuncle,譯為「癤子」,這病名
翻譯得不太對,因中醫的「癤」較廣義,包含的疾病較多,不但包含毛囊發炎(如西
醫的folliculitis、furuncle及carbuncle),還包含汗腺與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如痱子有
細菌感染時,就稱為「暑癤」、「熱癤」。癤與疔的區別在於癤為皮膚表淺性的病變,
浮淺無根不硬。癤子即民間俗稱的「粒仔」。

中醫又把主要長於顏面與手足皮膚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特稱為「疔」,其特色為皮膚病
灶處頂亮根深、堅硬而有根腳,像釘子嵌入皮內,所以叫做「疔」。照古籍的描述,
「疔」包含了西醫的furuncle及carbuncle(唇疔、顴疔、鼻九疔等)、cellulitis(足底疔等)、
lymphangitis(紅絲疔)、paronychia(蛇眼,疔、沿爪疔)、whitlow(蛇頭疔)、gas
gangrene(爛疔)、anthrax(疫疔)等病。由此可知「疔」是中醫所特有的病名,問西醫是
問不出所以然的,因西醫的教科書中沒這樣子的分類。中醫認為「疔」來勢兇猛,病
情較重,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走黃」,即敗血症,這在沒抗生素的時代是會致命
的,所以中醫有「治疔如防虎」的觀念。由於有中醫的這種觀念,因此一般民眾很怕
長「疔」,因為這就意謂著他所生的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病。還有中醫認為擠膿是疔瘡
的禁忌,怕因此引起疔毒擴散,甚或走黃,所以西醫一旦決定要為病人切開病灶排膿
時,應要先與病人溝通清楚,以免有「疔不能擠」這觀念的病人驚慌。

西醫把carbuncle翻譯成「癰」也是不太正確,因綜合中醫書籍所述,「癰」切起時皮
膚紅腫突起,浸潤範圍廣,生於皮肉之間,最後裡面會化膿潰破,在化膿未潰時沒有
膿頭,所「癰」應是指各類細菌化膿性感染所導致的subcutaneous abscess較對。


 


    皮膚的認識系列介紹
談一談天冷時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下)






‧皮膚科 林仲醫師

問六:我的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最近皮膚出現膿包,皮膚病也惡化,我該怎麼辦?

根據國外的文獻,90%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皮膚上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寄生,從病人的正常皮膚與濕疹處都可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另外也有分離出鏈球菌的報告。如果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細菌感染症狀,並不需用抗生素來消滅這些細菌,否則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反而更麻煩。

但是一旦病人長出膿痂疹、膿包、粒仔、疔仔,或是濕疹出現流湯流水、結痂等細菌感染的症狀時,醫師就應考慮用口服的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往往是讓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出現細菌感染的症狀時,往往病情也會跟著惡化,此時口服抗生素治療不僅可以消滅細菌,常常病情也會同時好轉,所以適時地使用抗生素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一個重要訣竅。

如果濕疹只有輕微的細菌感染,滲出液不多時,則不一定要用到口服抗生素,可能使用內含抗生素或殺菌成分的複方類固醇藥膏來治療就夠了,但文獻上也有報告此時單用類固醇藥膏一樣有效,筆者的臨床經驗也證實了此點。或許讀者又有疑問了:類固醇不是會壓制人體的免疫力嗎?細菌感染單用類固醇來治療怎麼可能會有效呢?應該更糟糕才是!這時候又要逆向思考了:濕疹合併細菌感染時,濕疹為主證,細菌感染為兼證,細菌感染乃依附著濕疹而存在,類固醇藥膏把濕疹治癒了,也等於同時除掉了細菌的棲身處,由於無地自容,不必用其他藥物,細菌感染自然就不見了。話雖如此,如醫師的經驗不足,無法分辨甚麼是「輕微的細菌感染」時,還是少試為妙。

§治療守則六:異位性皮膚炎如合併細菌感染,應適時用抗生素治療。


問七:我的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最近癢得非常厲害,醫師開給他吃的藥都無法讓他止癢,我又不想給他吃類固醇,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

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癢得很厲害時,醫師大都會開口服的止癢藥物給病人服用,希望藥物能幫病人止癢。止癢的首選藥物為抗組織胺。但傳統抗組織胺有嗜睡的副作用,所以有的醫師就習慣開較不會讓人想睡覺的第二代抗組織胺給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其實這一類的抗組織胺對大多數的病人幫助不大。

抗組織胺的止癢效果來自於其對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鎮靜作用,所以理論上鎮靜效果越好的抗組織胺,其止癢效果也越好,臨床上也如是,所以醫師當開鎮靜效果較強的傳統抗組織胺來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止癢才對。

臨床上筆者最常使用的抗組織胺為hydroxyline,這種抗組織胺的鎮靜作用很強,所以止癢效果也很好。還有抗組織胺的劑量也要用足,對於小孩子筆者有時hydroxyline 會開到 4mg/kg/day 來讓病人止癢。

雖然鎮靜效果強的傳統抗組織胺容易讓人打瞌睡、想睡覺,但這種副作用還是因人而異,筆者即觀察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往往較常人能容忍抗組織胺的嗜睡副作用,並不常見病人抱怨藥物的鎮靜作用影響其日常生活作息。

對於無法忍受傳統抗組織胺嗜睡副作用的病人則醫師可讓病人白天服用較不會讓人想睡覺的傳統抗組織胺如 chlorpheniramine 等類的藥物,晚上再給 diphenhydramine、hydroxyline 等鎮靜效果較強的傳統抗組織胺來讓病人安睡,如病人為成年人,也可用doxepine。雖然有文獻報告第二代號稱「沒有鎮靜作用」“nonsedating”的抗組織胺如terfenadine、astemizole、loratadine 等藥可讓一部份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止癢,但依筆者的經驗,傳統抗組織胺的止癢效果還是較可靠。

§治療守則七:要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癢,鎮靜效果越強的抗組織胺效果越好。

問八:我的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換過了好多位醫師。每個醫師剛開始看的時候都有效,但是過一段時間後醫師所開的藥就沒效了,只好再換醫師,這是什麼原因?

類固醇藥膏與抗組織胺為目前醫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兩大武器,這兩種藥都有相同的缺點:病人用了一段時間後藥效會逐漸減弱,藥理學上稱為「耐受性」“tolerance”。一旦藥物的耐受性出現,醫師就得考慮換藥,如醫師不知換藥,那藥物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差,無怪乎病人就會跑掉,另請高明去了。

所以醫師手頭應有多種不同種類的類固醇藥膏與抗組織胺可以運用,當藥物的耐受性出現時可以替換,而不是藥物沒有效了還繼續使用下去,這樣病人吃的虧可大了,不僅沒有享受到藥物的好處,還要接納藥物的副作用!

不過台灣的醫療環境很詭異,醫院的藥局往往因為種種顧忌或是不了解,不願為醫師準備多種不同的類固醇藥膏與抗組織胺,讓醫師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嘆,無法隨心所欲換藥,只苦了病人!

§治療守則八:類固醇藥膏與抗組織胺用久後,如果療效變差就應該換藥。

【附錄】

異位性皮膚炎的類固醇藥膏使用法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濕疹,當濕疹很厲害時醫師會使用含類固醇的藥膏 (俗稱「濕疹藥膏」)來治療患者,促使患者的濕疹早日痊癒。

類固醇又稱「副腎腺皮質激素」或「美國仙丹」,有很強的消炎作用,對於人體有關發炎的疾患如關節炎、濕疹、過敏等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如仙丹一樣,因其來自國外並非土產所以俗稱「美國仙丹」。類固醇的副作用很多,如食慾增加、臉變胖、肩變寬、骨頭的骨質疏鬆、白內障、使皮膚長青春痘等,所以有人把類固醇比喻成一把「可以殺人又救人」的劍,在有經驗的醫師謹慎使用下為病人救命的恩物,但如使用不當卻是殺人的利器。

異位性皮膚炎會嚴重干擾病人的身心及生活作息,所以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在必要的時候還是要使用類固醇的,否則聽任病情惡化只會讓病人吃更多的苦頭而已!但類固醇藥膏長期使用下去可導致皮膚萎縮,使皮膚喪失本身的機能及保護身體的能力,且經由皮膚的吸收產生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這些副作用跟藥膏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藥膏的強度有關,使用的時間越久,類固醇的強度越強,皮膚萎縮的機會越大,且程度也越厲害。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的病,患者可能需要常常使用類固醇藥膏來壓制濕疹,所以醫師與父母使用類固醇藥膏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最重要的目標除了要把患者的皮膚病醫好之外,還要想辦法減少藥膏的副作用。因此父母及病患一定要注意下列事項:

(1)依醫師指示使用藥膏,不要塗超過醫師所建議的次數。藥膏每次塗的量不要太多,如擦乳白色的藥膏時,要把藥膏搓到看不到為止 (即擦藥後,皮膚上不能看到白白的藥膏痕跡)。不要隨便擦朋友、親戚、藥房介紹的藥。冬天皮膚乾燥的時候藥膏要挑油一點的,反之夏天皮膚較油的時候則要挑不油的藥膏。

(2)濕疹很厲害的地方要擦強一點的類固醇藥膏來控制病情,反之濕疹較輕的地方所擦的藥膏強度就要挑弱一點的。由於類固醇的強度越強越容易產生皮膚萎縮,所以高強度的藥膏不可使用太久,一旦病情控制下來後就要趕快換成弱一點的藥膏,不要貪圖藥膏的效果好捨不得換藥 (藥膏的強度可以請教醫師,不明強度的藥膏最好不要使用)。長期擦類固醇藥膏可導致皮膚萎縮,當濕疹醫好後就須要把類固醇藥膏停下來,單獨使用保養品來保養皮膚。

(3)有些地方如臉、腋窩、陰部的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能力較好,這些地方所用的藥膏強度也不能太強。

(4)如不得已藥膏須長期使用時,要儘量挑可把病情控制住的最低強度藥膏。

(5)擦類固醇藥膏要有恆心,該擦的時候一定要擦,且一定要擦到濕疹好了為止。不要濕疹好一點就不擦藥,等惡化了又急急忙忙找藥來擦,這樣永遠沒辦法把濕疹醫好。

(6)類固醇藥膏擦久後,有人會對藥膏產生抗藥性,藥膏的療效降低,此時不可繼續擦這種藥膏,如此既不能得到藥膏的治療效果,還要承受藥膏的副作用!碰到這種情形時,一定要請醫師換成不同種類的藥膏來擦。但原來的藥膏如隔一段時間不擦,人體對此藥膏的抗藥性又會消失,再擦還是會有效。

(7)絕對不要天天使用類固醇藥膏來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復發,這有如喝毒酒來解渴,會使皮膚受到更大的傷害。

(8)不要把類固醇藥膏當成保養品來使用,一天擦很多次,如此效果不會更好,不僅浪費藥膏,還增加藥膏對皮膚的副作用。類固醇藥膏一天只能擦一至三次,其餘時間如覺得皮膚很乾燥,應擦保養品而不是擦類固醇藥膏。

(9)如已擦了很久的類固醇藥膏 (特別是強度很強的藥膏),發覺沒辦法把類固醇藥膏停下來,一停下來病人的皮膚病就很難過且迅速惡化,好像皮膚對藥膏上癮了,同時又發覺皮膚有萎縮現象時,就該找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來處理這種情形。一般將類固醇藥膏停掉後,讓皮膚休息幾個月,皮膚還是會慢慢恢復正常的,不過病人在這段時間內要忍受一些不舒服。

(10)最後要再強調一次的是:不要存著「濕疹不用怕,因濕疹還是有藥膏可以醫」的念頭!因異位性皮膚炎使用類固醇藥膏來醫治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且所有的藥均有副作用,長期依賴藥物必會使身體蒙受藥物的副作用。所以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治療原則為避免會讓疾病惡化的因素,「制敵機先」可以使病人免去很多不必多吃的苦頭。

《本文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rry127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